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,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。什麼樣的院士該退出?如何退出?今年80歲的工程院固態硬碟院士沈國舫申請退休。學校以你是我們學校的旗幟為由婉拒。(12月22日中國網)
  這年頭,沒院士拿出手,大學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學術重鎮了。你看看,不管哪個著名大學的簡介,好房網都把現在或曾經擁有某位院士放到最突出的位置,由此可見,院士也是大學或研究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啊。
  就中國國情來看,院士也是所在單位的核心資產。不是嗎?院士是國家學術金字塔的塔尖,沒有所在單位的大力推薦和足量資金、資源支持,正所謂少了天時、地利,光靠學術人的天分加勤奮,怕是100歲都難以評上院士吧。當了院士,成了核心資產,就要發揮核心資產的作用,由於院士占據學術、行政、社會名人的多維制高點,不管哪個地方哪個學術單位有了院士,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多著呢,往大了說,代表國家乃至國際某領域的權威地位,還是享受副部級待遇和影響力的名人,往小了說票貼,有院士做學術帶頭人,什麼項目申請不到?多少後備力量培養不了?什麼榮譽拿不到?
  院士是稀缺資源,是核心資產,雖然十八屆三中全會明裡說要實行院士退休、退出制度,但目前尚無時間表路線圖,看來能操作的空間仍然很大。那麼為什麼80歲的工程院院士沈國舫申請退休,卻被所在學支票借款校婉拒呢?筆者看來,還是國人古已有之的“占坑思維”在作祟。
  前面說過,每培養一個院士都意味著背後站著大量的人財物關係資源支持。好不容易培養個院士,在上面有了人,能辦的事多著呢,哪能說退就退?還指著院士在上面說話、打院士旗號拿項目呢,培養你到七老八十評上院士都不急,院士沒當幾年該拿回的還沒拿夠,哪能就急著退休啊?既然當上了院士,一個蘿蔔一個坑,那就把這個坑給占好了,反正和別的學校別的研究單位是競爭關係,這個坑我們不占好,就意味著有被競爭對手占去的危險,一反一正,就會喪失自己在某領域的話語權,當然損失最大的還是與之相關的項目、經費、名額、地位等利益,一句話,虧大了。所以,管他什麼年齡大了不勝其職、年齡大了要頤養天年,你不是還活著嘛,抗癌食物能喘氣就要占在院士的坑裡,畢竟這麼多人指著你呢。
  國人的占坑思維無處不在,啥叫富二代、官二代?就是比家境一般的人早占好坑的一群人,所以富二代、官二代比後者機會更多;相比民企,國企為啥能更容易拿到銀行貸款,因為國企早在銀行占好了坑,有人占了坑,民企拿貸款當然難了。無處不在的占坑思維阻止了社會的流動性,扼殺了創造顛覆性力量,為啥李克強總理說“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難”?因為占著坑的既得利益者哪裡情願自動“挪坑”呢?既然知道占坑不好,為什麼還要占坑呢?還不是因為社會資源分配機制有待改進,很多人都弄得人“人人自危”、“缺乏安全感”呢?
  同理,院士退休問題哪裡是個人問題?分明是打著院士旗號的利益共同體的資源再分配問題,沒有有效可行的資源再分配機制,沒有一定意義上的相對公平機制,不破除國人畸形占坑思維背後的“不確定不安全意識”,指望院士或院士單位自願“退坑”,你覺得可能性有多大?
  文/程振偉  (原標題:院士退休遇阻源於“占坑”思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fokzuofcioq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